

编者按:202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红网新媒体集团,共同发起“重走英雄之城——青春步履寻访抗战记忆”全媒体报道活动。19名湖大学子于暑期踏上征程,深入长沙、常德、衡阳、邵阳(洞口)、怀化等五大抗战热土,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抗战记忆追寻。本次活动以青春视角走进历史现场,打破传统宏大叙事框架,通过第一视角笔记、实景短视频与评论等多元形式,真实记录并传递年轻一代与历史对话的思考与情感共鸣,生动诠释新时代青年对英雄精神的深切理解、自觉传承与坚定回应。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汪衡 张广蓉 曾小颖 任晔 邓琴 长沙报道一群05后大学生,暑期以脚步丈量长沙、常德、衡阳、邵阳洞口、怀化芷江等抗战之城,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他们走进历史现场,让“2025年的阳光与1945年的硝烟同框”,在湖大“红楼”仰望叶隙间洒落的阳光、在陆家新屋触摸斑驳的弹孔、在芷江的风雨桥上感悟和平的真谛。在红网时刻新闻9名资深媒体人的指导下,这群年轻人用青春视角和多元创作,将沉睡史料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时代叙事,为伟大的抗战精神注入青春的力量。跨越80年,他们真的听懂了吗?

长沙组成员秦月阳、应霓在湖南大学办公楼前采访。从一开始,长沙组指导老师就很忐忑:“这群在蜜糖里长大的05后,真能听懂80年前的枪炮与血泪吗?”当作品初稿交上来,问题一一浮现。比如稿件历史回顾过多,忽略了此次重走英雄之城采访的核心——青年学子如何感悟抗战精神,实现今昔对比。

来自河南的湖南大学2025级新生唐若宸(左一)接受长沙组成员秦月阳、应霓的采访。长沙组指导老师看完稿件后点明关键:“重走的意义不是复刻历史鼎牛配资,而是让2025年的阳光与1945年的硝烟在同一帧里对话。”同学们迅速领悟鼎牛配资,在后续创作中巧妙构思。“同一扇木门鼎牛配资,1945年迎来投降书,2025年迎来他们的敬礼。”这一画面成为作品亮点,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参与创作的学生分享说:“我们想让大家看到,胜利不是书本上的文字,它一直延续到现在,影响着我们。”

长沙组成员秦月阳在“抗日战争中国战区中国陆军第四方面军长衡岳地区受降旧址”前拍摄。长沙会战,作为抗战时期的重要战役,中国军队以顽强抵抗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抗战精神。学生们在创作中深入挖掘这段历史,不仅还原了激烈的战斗场景,更通过今昔对比,让胜利的意义在当下焕发生机。作品上线后,引发广泛关注,许多读者表示,从学生们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力量。从陌生到敬畏,他们如何走进历史?在常德和衡阳,学生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感受英雄之城的分量。

常德组成员李墨涵在湖南文理学院日本侵华细菌战史展览馆中采访陈致远教授。常德组的指导老师见证了同学们的蜕变。起初,常德热气腾腾的米粉和传说中的“桃花源”吸引着他们,但街头沉默的抗战遗址最终让他们停下脚步。当他们伸手触摸街头碉堡墙上深深的弹痕,时空交汇,课本上的文字变得鲜活。跟随陈致远教授了解常德细菌战的惨烈后,因没能及时采访到亲历者,同学们满是遗憾。经过一遍遍打磨作品,只为让报道更有力量。采访结束后,一位同学感叹“常德,无愧为抗战名城”,眼中满是对历史的真诚致敬。

衡阳组成员在南岳忠烈祠前拍摄取景。对于衡阳组的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联系,指导老师对他们的印象是——“同学们对衡阳的这段历史了解有限,报道方案青涩。但他们求知欲旺盛、执行力超强,随着时间推移,深入挖掘历

衡阳组成员在南岳衡山上调整拍摄机位。常德会战和衡阳保卫战都是抗战中极为惨烈的战役,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学生们在实地采访中,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沉重与英雄的伟大。他们的作品不仅还原了历史,更传递出深沉的爱国情。

衡阳组部分成员在南岳忠烈祠前合影。衡阳组的张璘同学采访后说,这次采访,提升了“用镜头和文字记录历史”的能力。在拍摄室内室外不同场景、在不同光线下寻找角度时,她举着设备反复移动位置,在闷热的天气里不断踩点,一遍又一遍站在镜头前陈述台词,将最合适的背景、最恰当的景别、最良好的状态呈现在镜头里。“这次报道让我意识到,传播历史不能只靠‘复述史料’,让年轻人真正‘走进历史’才是对历史最深刻的铭记,这也为我今后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书本到现场,实地走访带来了什么?

洞口组成员在采访。在湘西会战洞口和芷江的寻访中,学生们的文字仿佛带着读者穿越时空,同赴那片承载着胜利与和平的土地。初读学生关于洞口的抗战故事稿件,湘西组指导老师十分意外:“他们没有止步于史料堆砌,而是循着弹孔、家书与亲历者的记忆,让八十年前的烽火跃然纸上。”

洞口组成员在采访。在指导过程中,湘西组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打磨细节,强调还原事实要简洁直接,精神传承要体现时代意义。芷江,这座“胜利之城”,在学生们笔下不再是冰冷的史料地名。初读手记,学生们的认知生长轨迹清晰可见:从笃定“熟知抗战史”,到发现湖大校园的受降印记,再到写下芷江风雨桥的晨雾、茶摊清香,这些细碎日常让八十年时空有了联结。

怀化组成员在芷江采访。当与学生们探讨“如何让历史活在当下”时,芷江组指导老师建议捕捉和平细节,如受降坊前的鲜花、风雨桥上的游人。最后交来的稿子里,受降坊与岳麓山连成线,镜头与笔触没有口号,只有对“胜利与和平”的深刻感悟。

怀化组成员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右二)合影。湘西会战是抗战后期正面战场的一次重要胜利,芷江受降更是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学生们在创作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让这段历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年轻一代对胜利与和平的珍视。校媒协同,如何为新闻人才培养探路?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谢莹全程指导了这次校媒联动报道,她说,“重走英雄之城”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行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旨在引导青年学子传承抗战精神,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红网新闻传播中心(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周逸峰认为,从新闻媒介角度来看,“重走英雄之城”不仅是一次全媒体报道,更是一次校媒深度互动、协同育人的典型范例。媒体以历史命题搭建实践平台,学生以青春视角作答时代问卷,资深记者以专业素养构建云端指导体系。三方合力之下,不仅完成了对抗战精神的当代诠释,更探索出一条新闻培训从课堂到现场、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路径。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媒体扮演着“出题人”的角色。这种命题方式既保证了历史解读的权威性,又为青年创作预留了充分的创新空间,形成了专业媒体与青年学子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学生的“答题”过程则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历史自觉与传播智慧。他们没有停留于史料搬运,通过第一视角笔记、实景短视频与评论等多元形式,真实记录并传递年轻一代与历史对话的思考与情感共鸣。而资深记者组成的云端指导团,则构建起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他们既严格把关史实细节,又鼓励学生突破传统叙事框架;既传授采访技巧,更引导青年思考媒体人的社会责任。这种指导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专业精神与青春创造力的碰撞融合。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旖旎认为,在媒介深度融合的今天,历史传承需要打破校园与社会的边界,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只有将媒体的专业资源、青年的创新活力和教育的育人功能深度融合、协同发力,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新闻人才。相关报道:重走英雄之城①丨从湖大205会议室出发,寻烽火记忆赴山河新程重走英雄之城②丨吾辈当接过常德细菌战追诉者的接力棒重走英雄之城③ | 弹洞墙垣间,瞥见历史与蓝天重走英雄之城④|在洞口江口镇,我们触摸到八十年前同龄人的抉择重走英雄之城 ⑤丨走过芷江风雨桥:一头历史,一头人间举报/反馈
怀远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